8月7日,台风“苏迪罗”来临前夕,天气阴沉,耳边的风猎猎飞窜,不时有细雨落下。“仙游边界行”大型系列采访活动第54站,采访组驱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来到游洋镇金石村。
◎前站回音可向上争取补助金“仙游边界行”第53站,今报刊发《回家的路期待“安抚”》一文,报道了游洋镇石山村村民盼望回家最后3公里路能尽快实现硬化。
昨日,县交通局工程股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段路已经列入省农村公路路网数据库,目前需要熟悉石山村地形的村民前往县交通局,确认路段,再根据要求规范做好前期设计等工作,可向上争取省级补助。
古邑岿然蕴金石村名缘由山头状似官帽的两块巨石,村里有座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飞机楼,还有一座三层半98间房的谯国楼——
飞机楼
谯国楼
位于游洋镇东南部的金石村,毗临涵江区庄边镇黄洋村,距莆田市区约53公里,距仙游城区约49公里。全村分渭坑、南溪两大片,由渭坑、南溪、高塘池、利坑、林后、长垅、石狮7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余人,共户,15个村民小组。全村面积12.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亩。
到达金石村时,天竟放晴了,天空也显得蔚蓝了。伴着金石村村民的解说介绍,记者走进了这座古老的村庄。村里80岁的老人徐先海告诉我们,金石村原名古邑堡,民国时期有一位叫徐鲤九的官员为躲避时难、掩人耳目,寻得“徐”姓村庄古邑堡,来到此处。在古邑堡山头,徐鲤九见两块巨石相依而立,状似一顶官帽,十分奇特,故将“古邑堡”更名为“金石村”。
“两块‘金石’中间自然搭出一处空地,有水流过,元宵节村里‘游神’会经过那里,里头可以摆上四、五桌宴席,可宽敞哩。”徐先海介绍道。遗憾的是,夏季野草茂密、山地陡峭,记者一行难以前往,只得在远处眺望“金石”奇观。
除了更改村名,徐鲤九还在金石村留下了一座“飞机楼”。在村党支部书记徐爱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古楼所在地。远远望去,就能察觉该楼与周边普通民居有所不同,其外墙为白色,由七间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土房构成,于高处隐约可见“机头”、“机尾”与“机翼”,十分奇特。近观更妙,只见白色的外墙上嵌有木制窗户,或矩形或弧形,形状各异;墙壁拐角还贴有一排灰色的泥瓦花纹,古朴而神秘。七间房子看似分散,实则对称而立,房屋与房屋之间有走廊相连。奇特的排布方式、古怪的房屋细节,不禁让人为飞机楼楼主徐鲤九先生的想象力与执行力所叹服!
徐爱民告诉记者,徐鲤九建造这座飞机楼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让后代铭记曾经被日寇所侵略的历史。“徐鲤九先生晚年就定居在这座飞机楼中,我小时候还见过他呢,是一位常穿着蓝布衫与布鞋的老人。”在一旁的徐先海接过话头。
金石村虽匿于大山之中,相对偏僻落后,但这里的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生活细节品质的追求,这一点在村内的古屋建筑上得以良好体现。这种追求,化作房屋中的点滴细节美,或一扇扇围砌精致的泥瓦窗户,或一道道雕琢古朴的木制围栏,在不经意间予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在金石村,还有一座三层半的“古洋楼”——谯国楼。当地村民说,这种三层半的古民居当时在全市内都甚为少见。
沿着乡间小路,记者走进了谯国楼。该建筑采用土木结构,有上、下座,中留天井,两边厢房、护厝形式构架而成,左右均有木梯直达三楼。木梯、栅栏样式各异,简易大方,古拙质朴。与屋外明朗的景象有所不同,谯国楼内独有一方清幽之意,阳光从天井洒落,照在摆放在庭院内的花草间,照在旧石板间的青苔上,庭内的时光似乎都变得缓慢而深远。
一直居住在谯国楼内的67岁老人戴清桓告诉记者,这座老宅建于年,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共98间房。房屋由该村戴氏先祖“芹吓”和“裕盛”牵头,带动12户宗族成员共同建造,以大石块打地基,以杉木做梁柱,取材于山中,从设计到建造都是由村民自己完成的。“我们一家四代人都出生在谯国楼。”戴清桓说道,“过去人丁兴旺时,谯国楼内居住20多户人家,有多人,每到夜晚楼内都热闹异常。现在谯国楼里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后辈年轻人有的在外地做生意,有的在周边盖起了新房。”
历史需要传承,古屋亟待修缮。每年元宵,金石村村民仍会回到谯国楼里闹元宵,亦自觉地组织筹资对其进行修缮,使它焕发生机。而另一座飞机楼,自徐鲤九后便无人居住打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渐渐变得佝偻,外墙也剥落了不少。但如今的金石村里,随便一说飞机楼,仍是妇孺皆知。“希望政府部门能看到飞机楼的历史意义,修缮、保护它。”这也成了守护金石村的群众的心声。
金石新村这座以“古”闻名的村庄,近年来也开始了新村建设,一排排崭新的现代三层楼房随处可见,未来还将在村部旁组建幸福家园。
◎我是村长工作早就融入生活从年开始担任村干部的徐爱民,已经在游洋镇金石村当了3届村主任、5届村支书。“当了30多年的村干部,看似繁琐的村务工作都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了。”徐爱民笑道,随着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繁忙的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金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徐爱民眼中的金石村虽是一个偏僻的山区村,却是一个不甘落后的村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原先泥泞、崎岖的山间小道阻碍了村民们向外界发展的脚步。九十年代,村里的道路硬化开始实施,村民们凭着敢闯敢拼的品质,借着机遇,开始到外面的世界打拼。
近年来,金石村的发展让徐爱民感慨不已。金石村地处山区,村民们一直饮用着山泉水,年,在市总工会的挂钩帮扶下,实现了全村自来水供应,村民们的饮水之忧得以解决。年,仙游频发地震,而后村里的危房改造项目也让焦心不已的村民们放下心来。
“改变山区村落后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徐爱民说,他年岁已高,曾经得心应手的村务工作如今也让他颇感力不从心,这可能也是他最后一届担任村干部,但只要在任一天,他便会做好一天工作。
◎乡村故事归乡垦荒种花植柚走在游洋镇金石村的一条小道上,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路旁林田中,一株株翠绿娇嫩的小树点缀其中,连接成片。放眼望去,蔚为壮观。这是村民徐元易种植的柚子田。
徐元易一边整理着柚子树一边告诉记者(如图),这片柚子田是他2年前种植的,这种柚子成熟后果肉为金黄色,味道较普通的柚子更甜,又称“黄金蜜柚”。金石村海拔多米,土壤环境跟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这种柚子的生长条件,故而将其从漳州平和引进而来。
柚子田的远处还有一片徐元易经营的花圃。4年前,看中了家乡独特地理优势的他与朋友一起经营起这片花圃,种植桂花、茶花、竹柏等树木。徐元易说,他种植的主要是一些生命力较为顽强的大型树木,成材期较长,主要销往一些小区、绿化工程做景观树。
4年来,徐元易在家乡投资近百万元,承包种植的林田已有多亩。他说,近年来,村民们相继外出打拼,村里很多的田地都被荒废了,殊不知这也是一份大自然赋予家乡的宝贵资源,他希望在重新利用起这份资源的同时,也能与家乡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打造金石村特有的经济优势。
◎特产竹梯作坊全镇唯一8月7日,记者一行来到了游洋镇金石村一家制作竹梯的小作坊。作坊的主人是一对五旬夫妇,丈夫刘金斗负责竹梯的主要制作,妻子刘秀则负责打下手。
当记者走进作坊,只见这个农村小院内堆满了被烧制过后的竹子以及成型的竹梯。刘金斗正坐在火炉旁,头戴着一个加防护玻璃的草帽,手托着一根翠竹在火上熏烤(如图)。待竹身变得松软,他便将竹子架在旁边的木架上将其拗直,然后用水将其冷却成型。刘金斗右手边有个电源开关,控制着鼓风机,他正是通过鼓风机把握火候。
据村干部徐永秀介绍,这是纯手工制作竹梯,烧拗钻凿都是精细活,没有一定的经验是很难制作成功的。烘烤竹子时候非常讲究火候,烧过头,竹子就废了;没烧好,竹子就容易爆裂。手工竹梯完全由竹竿拼接而成,因此每一个竹孔的钻凿,每一根竹竿的长短,都必须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这些全凭制作师傅目测。
刘秀告诉记者,从前村里有个专门生产竹制品的工厂,刘金斗就是从那里学到了手艺,后来工厂倒了,很多村民就自己开始生产竹制品。但是由于这一行十分辛苦,收益不高,很多人都逐渐扔下这门手艺另谋高就,所以现在全镇也就剩下他们这一家竹梯作坊。
即使是在这炎热的暑天,夫妇二人也没给自己午休的时间。采访间,记者在火炉旁站了一会儿就觉得热得难受,而刘金斗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刘秀说,他们是农村人,操劳了大半辈子,习惯如此,每天做十几把梯子,赚取一定手工费维持生计,便非常满足。
◎有事找你一双古树期盼挂牌在游洋镇金石村利坑自然村谯国楼附近,有一棵古榕树,依水而立,枝繁叶茂。树高十余米,树干粗壮,需四人合抱,硕大的树冠覆盖近2亩地,有拏云攫石之势。为防止树被溪水冲走,村民曾在树旁砌了石阶,如今石阶已经被粗壮的树根覆盖。
古榕树旁有一棵枫树,虽不及榕树粗壮,但也苍翠挺拔,有遮天蔽日之势。两棵树相依而立,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林(如图)。站在树荫下,清风袭来,一种清新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村民戴清耀说,这里是村里人纳凉的好去处,从前生产队出工,中午时分大家都会在这里休息喝茶,更有不拘小节的村民在树下直接铺上几个纸箱,在此午睡。
戴清耀说,虽然村里人都说不清楚两棵树究竟有多古老,但大家都觉得起码在百年以上,应予以保护。年曾有人想把两棵树烧成木炭好炼钢铁,遭到许多村民的反对,两树才得以存活至今。
如今,亦有一些人用刀子割掉树皮拿去做药材,记者看到,在古榕树的枝干上,留下不少的刀痕。戴清耀和许多村民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忙鉴定树龄并为两棵老树挂牌,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们。
◎采访手记思落后之源哺发展之路贫穷、落后几乎成了不少山区村的代名词,金石村也不外如是。近年来,交通的便捷与外界大城市的繁华,让山区村的村民们再也不能忍受农村贫困的现状,纷纷外出打拼闯荡。于是乎,原本随着社会大潮流逐步发展的山村随着村民的流失也渐渐放缓了前进的脚步。
外出的村民们事业有成,回到家乡,盖起了一栋栋新式小楼,为村里落后的样貌增添了一抹靓丽。而后,留下家里不便外出的老人、幼童,回到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大城市继续打拼,待得过年,归乡团聚。那一条条为了村民出行便捷而硬化的村道似乎也只能在年前年后迎来归乡出乡的人流,幸哉、悲哉?
一栋栋高楼在山村拔地而起的同时,不应留下一片片渐渐荒废的林田。近年来,金石村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平菇、竹荪等经济作物,至今已建立起规模多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从而带动了部分村民回乡创业,让那一片片逐渐荒废的林田重新焕发了生机。
“致富思源,反哺家乡”,应思家乡落后之源,哺家乡发展之路。根在家乡,立足家乡,用外界的高度衡量家乡,挖掘家乡独特的资源,发展家乡特有经济,这应该是所有归乡游子的桑梓情怀,亦是家乡重焕异彩的大好转机。
撰文今报记者程志英彭丽程卓良建陈祖强实习生傅平凡摄影今报记者蔡晨晖
今报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