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
古城
古城,有着一段古老的记忆,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青年,还有老年。
有人说,以前盘州古城七街很宽阔,在道路上开车行驶,最多不过注意一下过路的行人。那时古城的街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有的人甚至走了几十里山路。
的确,那些年,因为没有那么多车,所以才会那么觉得。
七街,曾经也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当时那里有粮仓和盐仓。
从普安州文庙出来,往右手边走没有多远,能看到一个简单的路牌提示,从那里上去,就是水星寺了。
石阶一抹绿
城边一枯荣
水星寺的路牌没有那么明显,七街是一条比较有古韵的街,这条街上多是些木工匠人,沿街除去木匠手艺下做出的桌子板凳,就是刨木机切割木头的声音,尽显古朴。
水星寺藏在一排排房屋的背后,路过水星寺的路牌,一排排台阶延绵而上。两旁的房屋古旧,石阶上是被雨水和岁月冲刷出来的的痕迹。
一路顺着台阶而上,时而跑出几只周边人家畜养的鸡鸭,时而能听到吉他弦下练习的和旋。
顺着台阶而上,水星寺门口,一旁便是吴君襄墓。野草蔓生,尽显古道遗风雅韵。这是一处墓地,墓碑与一旁的石刻雕工精细而美观,石刻上的文字苍劲有力。松树的枝条树叶经历风雨多年,依然清晰可辩,仙鹤毛羽清晰,神态怡然。
墓旁的石墙雕刻的雕工,如果不具备匠人精神,也不会那样美观。石头上刻画进去的是一种精神,一股灵气。现在的许多石刻与之相比,就逊色不止千里了。现在的浮夸,美观到极致的是表像,却再也彰显不出勾勒之间的那种灵气了。
吴君襄
墓
吴君襄,字调元,原普安直隶厅人,生前曾以教书为业。一生行孝侍母,五十余年如一日,清同治年间曾大力集资补修水星寺。
墓碑东向,墓地较大,外围均以精凿料石砌墙相围,形如马蹄(也似太师椅),横宽13.5米,纵长16.3米,正面置石质勾栏,八棵望柱头上分别雕狮、马、鹿、象等。栏板中部凸出,阴刻有黔人夏同和、滇省书家顾视高,陈荣昌题辞,并浅浮雕花草、雄鹰、松鹤等图案。
水星寺有着它传奇的来历。
水星寺位于营盘山东麓,原址在管驿坡(七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康熙三十一年()迁建是址,初名水星寺,咸丰年间易名水晶寺。同治后期乡绅吴君襄集资补修。光绪三十三年()改建前殿。
营盘山总是出现大火,烧毁民房以及周边的荒山。当时人们信风水所以修建了水星寺,水星寺修建以后,便不在出现失火的现象了。水星寺两旁分别有两股泉水,从水星寺门中出来,还可以看见一旁的水厂。
水星寺又叫水晶观,是在清咸丰年间有陈姓道人居寺内易名为水晶观的。同治年间白旗早饭的义军攻占了营盘老城,至观中受毁,后于光绪年间又被修复。
相传水星寺是丹霞山脚庙,因为来往的香客去往丹霞山所需购买的物品等多有不方便,并且此去丹霞还有一段路程。所以在此处歇脚,也好购买一些东西。
水星寺原来面积宽广,山下直接有台阶到达七街,还有牌坊楼作为山门,后来经历动荡,历史变迁,牌坊楼尽毁,山门已不在,多数土地也被人们尽数分去。
水星寺旁,虽不能遥望丹霞山,但目光往那个方向去,就好像丹霞山就在眼前一样。在水星寺中,院落中央生长着一棵柚子树,硕果累累,整个寺庙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虔诚的信徒必去的地方,也是感悟佛法值得一去的地方。
水星寺,承载了历史,承载了佛文化,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都有着他的灵魂所在。
供稿:任广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ouzishua.com/yzszp/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