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放假,地儿也没定,高铁票也没买,五一出游行眼看着要泡汤了......
“这一次,我们就远离人潮往山里去吧!”朋友的一句话,顿时让群里炸开了锅,“我们家那边是个小山村,风景很好,也挺适合出游的!去我家还能杀土鸡土鸭给你们吃!”
于是,5月1号大早,我们一行人就简单收拾好了行李,开着车往山里去了......
我们落脚的是一个叫直源村的地方,这个小山村格外的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山水相接,田野旁边就是盛满睡莲的小池塘,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品种不同的花,争奇斗艳。整个山村呈现出来的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民间园艺师”精心打理相结合的产物。
骑着借来的电瓶车,吹着风行驶在路边,望着这万里晴空、层峦叠嶂、错落有致的田野,逗着屋舍前懒洋洋晒太阳的小狗,看着排成一排准备去荷塘游泳的鸭子小队,我们恍惚中还以为自己置身于小清新的电影里......
村民告诉我们,既然来了,何不翻过这座山到那边去看看?那里还保留着原生态的氛围,你们城里人一定喜欢。
我们立即响应,驱车前往。车行驶在弯弯绕绕的陡峭山路上,两边茂密的森林和林立的毛竹划窗而过。一路往上走,气温明显越来越低,先前的燥热感被一扫而空。
约摸行驶5公里,我们到了村里。众人都感到很惊讶,现在这个年代,在宜丰竟然还留存着这么原始的村落。
这个小村叫斗角槽,村里很少有钢筋混泥土建的小洋楼,更多的是木架吊脚楼和石砖砌起的瓦房。村口还有一座古老的门楼,我们纷纷驻足合影。房屋内部也很是美观,将对称美发挥到极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老的中国元素所散发的韵味和美丽。
山里的气温比县城里低个七八度,阳光正好,妇人在开着花的柚子树下聊着家常,男人带着草帽在田野中耕田,老人带着孙子在路边玩耍,颇有世外桃源之感。小时候课文中所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在这个小山村全部得到了呈现。
村民很是热情地给我们讲述村子的历史。老人说,斗角槽的人大多姓李,都是几百年前从敖桥荷舍迁徙过来的。村子鼎盛时期有五六百人,还出过几个举人、进士。现存于村子边边角角的诸多桅杆石就是很好的印证。
如今的斗角槽人口约上下,基本都在村里生活,很少有外出打工的。这是因为每户人家都有五、六十亩的山林,村民仅靠山上的竹子、木头、山果和农作物就能够自给自足。斗角槽人种地很少采用外来的种子,农作物基本上还是代代相传的传统老品种,像土豆、大蒜、花生、姜什么的,别看个小,吃起来分外的香甜!
正是这么长期与世隔绝,吃的都是村子里自给自足的作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人很少能吃到面条。这样,一碗在山外看来很普通的面条,在斗角槽却异常受欢迎,据说一次能吃完1斤面的大有人在。于是在这里也产生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外乡人若是想要迎娶村里的姑娘,无需聘礼,只要管饱村子里每个人一餐喜面,就可以把漂亮淳朴的斗角槽姑娘带回家了!
传说只能当故事听听而已,但斗角槽的好水可是眼见为实!潺潺的小溪像一张四通八达的网,布满了整个村落,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条清澈的溪流。这些从高山石缝中流淌下来的山泉水,清凉甘甜,也给整个村子增添了几分湿润和凉爽。我们走累了,掬一捧沟渠山泉水,洒在脸上,顿时神清气爽。
由于斗角槽还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原生态的痕迹——一群群珍稀的方竹,璀灿夺目的映山红,似银链激荡着山石的飞瀑……随处可见。小溪里还游荡着一簇一簇的小鱼。村民说这就是石斑鱼,石斑鱼只有在泉水中才能养得活。
距离村子约米有两条瀑布,足足有三十多米高,水流常年奔流不息。村民告诉我们,这瀑布都是山泉水,即使遇到暴雨山洪,水流也依旧清澈不浑浊。站在瀑布下,云蒸霞蔚的水雾弥漫山间,我们在这里尽情拍摄,感到心旷神怡。
斗角槽的村民很友善淳朴。临近中午,一定要留我们这些外乡人吃个中饭。这顿饭,让我们第一次真切品尝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农家饭!那特有的谷酒泡蜂蜜,老扎的谷酒配上自家酿的土蜂蜜,真是唇齿留香;那个头玲珑的“土”土豆,粉糯爽口;那从出生到长大都不知什么叫“饲料”的土鸡下的蛋,未入口就被那香气迷倒了;……
村里的大叔大妈都说感谢政府的扶持,现在村子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水泥公路通到了村里,移动信号入了家家户户,刷抖音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ouzishua.com/yzsjz/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