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柚子树 > 柚子树防治 > 正文 >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307云南省德宏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6 13:16:28
儿童白癜风该怎么办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04/6302936.html

“德宏”是傣语译音,“德”是下面之意,“宏”为怒江,德宏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于年7月24日,是全国30个、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州内有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5个世居少数民族。

德宏州辖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德宏州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和缅甸一衣带水,边境风景美不胜收,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

美丽的孔雀之乡、歌舞之乡德宏早已名扬海内外。随着德宏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进步,目瑙纵歌之乡、葫芦丝文化之乡、中国咖啡之乡、中国云南坚果之乡等一张张风光的名片又飞向四面八方,全国十大好米的遮放贡米,成为德宏又一张古老而崭新的名片。

人们正是寻着勾人魂魄的葫芦丝、优美的孔雀舞、震撼人心的景颇万人之舞的目瑙纵歌,醉人的傣族泼水节,古朴独特的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傈僳阔时节,品尝醉人的糯米酒、后谷咖啡、香脆可口的坚果、喷香爽口的贡米,欣赏着德宏迷人的自然风光。

德宏的旅游资源特色可以为“边、情、绿、宝”:

边:德宏地处中缅边境,在中国唯一实施“境内关外”政策的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可以体验“一寨两国”、“一坝两国”、“一院两国”等奇特的边境奇观和边寨风情;

情:德宏居住着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五种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节日繁多。到了德宏就能感受到中缅人民深厚的胞波情、丰富的民族情、独特的宗教情、秀丽的山水情;

绿:德宏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68%,到处都是青山绿水、随处可见田园风光;

宝:德宏珍宝荟萃、商贾云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是我国四大珠宝市场之一。拥有全国最大家具交易中心,售卖红木等高档家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乡(5个)

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

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

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

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

三台山德昂族乡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坝子和遮放坝子间,有个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德昂族乡。

德昂族居住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梁河,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临沧市镇康、耿马、永德、澜沧等县市。德宏州的德昂族约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75%,芒市约占德宏州德昂族总人口的51%,三台山系国内德昂族最大的聚居区。其次临沧市镇康县的军弄乡山区是德昂族的第二大聚居区。

中国德昂族博物馆

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唯一的德昂族乡——芒市三台山乡,紧邻国道旁,这里不仅保存记载着德昂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宝,更展示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德昂族历史文化。

四只石头水鼓托起宽大的门框,红红的太阳挂在大门之上;宽阔的场地上一栋尖顶、蓝瓦、白墙、极具德昂族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民居,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在苍翠的群山脚下,显得光彩夺目,这就是中国德昂族博物馆。

户撒阿昌族乡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

户撒阿昌族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西北部,辖坪山、保平、腊撒、芒炳、明社、项姐、户早、隆光、朗光、芒捧、潘乐等11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是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聚居地,也是陇川县唯一的一个民族乡。

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

九保,傣语称为“遮德”,意为“上城”,与“遮岛”(下城)相对,明正统年间设世袭南甸宣抚司于此。九保阿昌族乡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古代腾越州的第“九堡”,是滇西古丝绸之路通道重镇。九保阿昌族乡隶属于梁河县,是全国仅有的三个阿昌族乡之一,距县城2.5公里,是辛亥革命名将李根源的出生地。

九保“三眼井阻击战遗址”

年6月,入侵日军百余人自河西进犯九保,九保20余名热血青年不畏强暴,在九保镇西三眼井狙击日军,枪战持续半个小时,日军进入九保后不敢久留,向河西撤退时,九保青年复乘机追击,击伤日军1人。李根源有诗:“九保民风劲,一战贼胆寒。蓬勃敌忾心,山河亦可感。”

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

位于梁河县东北部。距县人民政府驻地遮岛10.7公里。地处南甸坝子上部,大盈江两岸。是保(山)-瑞(丽)公路线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有梁河县"北大门"之称,交通便利。全乡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乡内有3个历史悠久的农贸市场,是商品主要集聚地,也是市场交易最活跃的集镇。

苏典傈僳族乡

苏典傈僳族乡是德宏州唯一的一个傈僳族乡,历史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边塞战略要地,是盈江县出入境的重要通道。辖苏典、勐嘎、劈石、茅草寨4个行政村。

苏典乡距县城53公里,东与支那、盏西两乡接壤,南与勐弄、卡场两乡连接,西北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境内有7号至14号界桩,国境线长43.3公里。苏典口岸是我省西北部通往缅甸、印度较近的一个通道,由苏典途经中缅8号界桩、龙塘、辉新、蚌瓦、西嘎坝、昔董坝可直接到达密支那,途中风光秀丽,游人流连忘返。

苏典乡主要有诗蜜瓦底(黄草坝)景区和下勐劈(傈僳族原始部落)特色村寨。农家客栈与星空相伴,山野清晨随薄雾而醒。归于自然的特色村寨已成为极佳的度假胜地。

黄草坝属高山上的草原平坝,距县城43公里,坝内草原广阔,牛羊肥壮、绿草荫荫、古树参天,有盈江香格里拉的美誉。

非遗名录

德宏州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25项。

国家级非遗(13个)

  遮帕麻和遮咪麻

《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有口皆碑、家喻户晓的创世史诗,是一部对阿昌族子孙传习教化的教科书。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了造天织地、人类起源、补天治水、降魔除妖和重整天地。按照一般神话分类,它既涵括了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也包含了人祖英雄神话。

每当夜幕降临下的阿昌村寨,全家老小围坐在暖和的火塘边,老者就会讲述《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故事。讲述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就成了火塘文化的精髓,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息的精神支柱。

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正是凭借着丰厚的民间文学底蕴为沃土,才得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主要流传在梁河县九保、囊宋两个阿昌族乡的阿昌族村寨。

  

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流传于德宏州、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乡和临沧市镇康、耿马、永德、双江县,以及缅甸掸邦、佤邦一带德昂族民间的一部创世神话史诗,有口碑和傣文抄本两种流传形式。

《达古达楞格莱标》诗运用民间神话的形式,以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远古时期、洪荒时代德昂族苍凉、悲壮的早期历史社会图景,被誉为“洪荒时代的古旋律”,储存着大量德昂族远古历史的信息。   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是流传于景颇族民间的一部创世史诗,语言朴实精练,节奏起伏有致;讲究韵律,结构严谨。那恢弘的气势、巧妙的幻想、壮观的场面,展现了宇宙、神灵与人类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向人们构筑了一个可以无限幻想的空间,是景颇族先民认识、改造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景颇族祖先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壮举,是景颇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景颇族获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景颇族创世长诗《目瑙斋瓦》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是景颇先民祭祀天神、太阳神的祭词。

  

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芒市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缅甸北部与我国傣族同属一族的掸族地区也流行孔雀舞,在上述地区的孔雀舞中,又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最有代表性。

它不仅语汇丰富,形式完整,而风格突出,舞姿优美,从题材、内容、表演形式、舞姿造型以及手式等,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特征。但通常在本族的民俗节庆、宗教集会、喜庆丰收、赶摆等场合时节,为增加节庆的热闹气氛,庆贺吉祥都盛行跳孔雀舞。   傣族象脚鼓舞   象脚鼓是傣族标志性的打击乐器,而象脚鼓舞则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舞蹈之一。凡节日庆典、赶摆(宗教集会)、庆祝丰收、娶亲嫁女、新房落成、迎接宾客等等,都要跳象脚鼓舞。所以傣族把象脚鼓称为“滚熬”,意为“人的影子”。

  象脚鼓舞的表演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击鼓而舞,傣语称“协光”,含单人舞、双人舞、对舞、群舞;另一类是跟鼓而舞,傣语称“嘎光”。

  德宏傣族分布在全州各县市,主要居住于河谷平地,凡有傣族的地方,都盛行跳象脚鼓舞,每个傣族村寨都有象脚鼓,所以傣族古谚说“没有鼓的寨子,人家会笑话”。由于地理位置和民族支系的差异,象脚鼓的形状和跳法存在明显区别。   傣剧   傣剧起源于古代傣族祭祀时的“傩戏”,形成于清中叶的盈江,后流传到德宏、保山、临沧、缅甸掸邦等傣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傣剧由于根植于傣文化的沃土,因此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庆日或村寨举行大的活动,众人都以能看到傣戏为荣,即使请不到专业剧团,也要请业余剧团登台助兴。傣剧在缅甸掸邦更有着广泛的影响。

  傣剧之所以得到傣族观众的喜爱,究其原因,在于它说傣话、唱傣歌,演绎傣族故事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这种个性为反映傣民族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愿望和理想找到了一种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使得傣剧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云南少数民族戏剧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戏剧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在弘扬傣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傣民族的文化生活,增加傣民族的凝聚力,构筑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方面,起着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剪纸(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是一门较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应用最多的是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剪纸多用在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彩纸剪纸;丧事则用白色;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傣族民间剪纸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现实生产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边疆风物特产,还有构图比较复杂的、情节生动的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内容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常见的图形有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以及各种体态各异、形象逼真的奇兽异鸟等动物;也有形态万千的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各种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在材质选料方面,有纸剪、布剪和金属皮剪。

在弄么,有这样一位傣族剪纸传承人——邵梅罕老师,她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闯出了一片剪纸天地,让剪纸文化得以传承。她的剪纸,有大自然的花、鱼、鸟、兽,有犁田、耙田、栽秧等劳动场面中,有爹弄、咩巴、卜冒、卜少等神态万千的人物。傣家人的竹楼、村边的大榕树、竹林,以及傣族的泼水节、堆沙节、上奘、赶摆……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邵梅罕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方面的天才传承者,并把她的名字和作品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图文库中。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户撒刀,因出自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萨小刀、甘肃省保安族的保安腰刀,并称全国三大民族刀具。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

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陇川县户撒娄一刀具有限公司、陇川县项老赛户撒刀专业合作社。

  

泼水节   泼水节系德宏傣族、德昂族最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阿昌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傣语通常称“摆爽朗”,意为泼水、洒水。而其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重要节日,则称为“赏见”或“摆赏见”,系巴利语,意为过年。

源于佛经故事《浴佛节的来由》,并以佛的化身“赏见”为浴佛节的代称,故泼水节又有浴佛节、佛诞节之称。德昂族称之为“哄拍”,意为礼佛、浴佛;阿昌族则称为“浇花水”、“浇花节”。(因节庆期间需采摘、使用大量鲜花)。   泼水节有过年、礼佛、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是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一年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   景颇族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它是为祭祀景颇的太阳神“木代”而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也是景颇族传统的节日。到时三山五岭的景颇族群众都相聚在一起纵情歌舞,跳目瑙纵歌舞时,人少则上千,多时过万,故又称为万人之舞。它包括多种异彩纷呈的舞蹈形式,舞队排列成阵,舞步豪放有序,节奏激昂明快,表现出景颇群舞的高度水平。   德昂族浇花节   德昂族浇花节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于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历时三天。节日开始这天,德昂族群众都穿上节日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早已准备的食物,手捧鲜花,汇集到本寨的奘房中过节。

  仪式由寨里的长老主持,男青年敲响象脚鼓,女青年合着鼓点跳起“堆沙舞”。其它群众身背精致的小花篮,手捧竹水筒举过头顶,依次往水龙槽里倒水,为佛像冲浴,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傣医药(睡药疗法)   傣族医药,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与疾病作斗争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据史料《贝叶经》记载,多年前的傣族已经有了自己的医药。傣族医药经历了萌芽时期、原始时期、神药时期、兴旺时期、发展升华几个主要时期。德宏地区民间就傣医药的始祖,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释加牟尼时代,在傣王国的国土上,有一个神医,医术非常高明,为百姓和宫廷的国王、大臣所熟知,并给他冠名为季瓦戛医师。此后,许多人都拜他为师,大师的名声也不断远扬,各村各寨都奉他为医宗大师。他善于治疗各种疾病,医术超出了国土上的任何一个医师,凡是经他治疗过的病人,个个都恢复了健康,在群众的心目中,大师享有很高的威望。”正是因为他精湛的医术和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傣族人民才一致供奉他为傣族医药的医宗大师,季瓦戛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德昂族水鼓舞   水鼓,是德昂族人最喜爱的一种乐器,每逢佳节和喜庆之日,德昂族群众必挎木鼓而舞,动作敏捷,节奏明快,舞蹈的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生产和劳动过后的欢乐情景,恰似一副浓郁的民族民间风俗画卷。

德昂族的水鼓是用树干挖空而成的,它制作精细,外形美观,本身就是一种古朴精美的工艺品。它一头粗一头细,均以牛皮蒙成鼓面,鼓身中间有一个小孔。这种鼓在敲击之前,先要往鼓内灌进一些水,让鼓皮、鼓心湿润,然后将水倒出来,再进行敲击,鼓的共鸣声音将更理想。

省级非遗名录

德宏州傣族叙事长诗“阿銮”

傣族果雕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德昂族是我国最早的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德昂族原始先民曾把茶叶视为图腾崇拜物。正如德昂族神话史诗所说:“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叶,德昂人的身上飘着茶叶的芳香。”

傣族叙事长诗“阿銮”

阿銮,即汉文佛经中的“阿罗汉”。南传佛教认为,阿銮托生转世五百五十代后,才成为了佛。阿銮的出世,起初是器物,后来是动物。自三十三代起是人首兽身,以后成为人,经历了从穷人到富人,到王子,最后成佛的漫长过程。对古德玛(释迦牟尼)成佛前遭遇的各种磨难和奋斗经历的描写,就形成了庞大系列的“阿銮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穷苦出身,自幼丧失父母抚爱,寄人篱下,走过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种种劫难,后来得到神灵的启示,增长了智慧和力量,战胜了艰难险阻,获得了幸福。有的虽然是王子或出身富贵之家,但因事不如愿,远走他乡,颠沛流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历经千辛万苦。这种人物,德宏傣族统称为“阿銮”。著名叙事长诗《召树屯》、《千瓣莲花》、《相勐》、《兰嘎西贺》等就属于这一类。反映的主要是佛教和原始宗教的斗争,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以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斗争,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佛教色彩。

孔雀舞

傣家人喜爱孔雀,孔雀舞柔韧挺拔的身段、灵巧的手指、精灵顾盼的眼神都出自孔雀,当象脚鼓、鼓、钹三种乐器奏起,孔雀舞传承人——方桂英老师,跳起孔雀舞,淋漓尽致的将孔雀的窈窕多姿、优美典雅、温和、善良、稳重展现出来。

民族节日

“泼水节”、“目瑙纵歌”、“阔时节”、“浇花节”等已成为德宏州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中缅友谊、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促进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

阔时节······上刀山、下火海迎新年

年2月20日至21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内便聚集了来自中国、缅甸各地的傈僳族同胞及游客,他们在这里欢庆为期2天的傈僳族新年——阔时节。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各地,也散居在缅甸、泰国等地。“阔时节”是傈僳族的新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傈僳族祭祀、祈福的日子。

  

苏典傈僳族乡与缅甸北部接壤,当天,生活在缅甸的傈僳族同胞由缅甸傈僳族协会带队也来到了这里,欢庆傈僳族新年。

陇川县傈僳族阔时节

年陇川县傈僳族阔时节于2月28日-3月1日在陇川县户撒乡坪山傈僳文化园举行,到时会有阔时节篝火晚会、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开幕式、文艺汇演、民间比赛、阔时大嘎狂欢、闭幕晚会等文体娱乐活动及商贸展销。

户撒乡坪山傈僳文化园,一座高12米的砖混结构标志之上,塑造着一个手持弯弓开拓前进的傈僳族祖先英雄人像。上刀山表现出傈僳人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英勇不屈、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

傈僳族勇士赤脚、赤手攀爬由36把长刀搭建约四层楼高度的“刀山”。傈僳族勇士穿过烧得通红的火炭堆,掀起的火花宛若翅膀。“上刀山、下火海”的习俗在僳僳族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也是每年阔时节上群众最为期待的。

“阿露窝罗节”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从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景颇族目脑纵歌节

时间:正月十五地点:陇川介绍: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为期3-7天,是一个追溯自己民族起源、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庆祝丰收的大型歌舞会,有万人舞会之誉。

阿昌族会街节

时间:十月廿六日地点:陇川县介绍:会街节主要盛行于陇川县的户撒、腊撒等地。届时,人们抬着纸、竹制成的青龙、白象聚集会场,跳集体舞、耍青龙白象、欢庆丰收。

中缅胞波狂欢节

地点:瑞丽介绍:“胞波”在缅甸语中是兄弟的意思,中缅两国自古以来山水相依、村寨相连,情同手足。节日期间,会有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缅两国牛车评选比赛、瑞丽江小姐民族服饰评选、南姑河秘境淘宝比赛、边贸互市展销等活动。

江东乡山歌文化节暨尹帕寺庙会

2月21日,又是一年正月十七,恰逢江东乡山歌文化节暨尹帕寺庙会,“运动德宏和谐边疆”年边境民族地区文体活动江东乡河头村场在尹帕寺山下浓情上演。

尹帕寺位于江东乡河头村灵山,距离芒市38公里,寺中供奉女将军塑像,是为纪念明代尹秀珍将军而建,距今余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平乱女将,每年农历正月十七举办庙会以表纪念,开展独具特色的山歌会和特色展演,常年香火旺盛,祈福游客络绎不绝,是远近闻名的灵寺。

江东乡山歌文化源远流长、氛围浓厚,丰富的山歌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歌唱着悠悠岁月。江东山歌主要分为采茶调、赶马调、爱情调、散花调、孝歌等,自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山歌文化节。

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

4月的德宏,花红竹翠、春意盎然;4月的德宏,欢歌笑语、水舞飞扬。12日至13日,中国·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在芒市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八方游客和我州各族群众一道敲起金铓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嘎伴光,泼洒吉祥水,共同狂欢庆佳节。

泼水节是傣族、德昂族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大联欢的一个盛会。

在泼水节期间举办了第十届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彰显了中华一家亲、亲情割不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届“丝路光影”国际微视频德宏影展、寻找“最美孔雀公主”、中缅风情暨德宏傣族德昂族文化体验活动等系列活动,多角度、全方位、高频率宣传和展示了魅力无限的“醉美”德宏、大美德宏。

成功举办了首届云南西部傣族历史文化研讨会、傣族德昂族文化产品首发式、大型原创傣族舞剧《孔雀飞起的地方》等系列活动,首次举行了魅力德宏民俗风情巡演活动,充分挖掘、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使德宏的优秀民族文化在更高的舞台得到充分展示;

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开放发展交流合作暨招商引资推介会、德宏首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农特产品博览会、瑞丽·姐告首届国际免税购物节、运动德宏机车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展示了德宏“沿边开放”的独特魅力。

德昂族龙阳节

年3月10日,陇川德昂族群众在中缅边境章凤镇载歌载舞,共庆德昂族自己的节日——龙阳节。节日期间,各支系德昂族群众身着盛装,踩着雄浑的水鼓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传递优秀的传统美德,在龙阳塔下点灯进行祈福。

节日里,章凤镇户弄龙阳广场上鲜亮的民族服饰与柔美的舞姿交相辉映,向人们展现着德昂族美好的生活。德昂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有“古老茶农”之称。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为许多支系,但他们都有共同的民族节日龙阳节、浇花节。

龙阳节是德昂族人记念德昂人迁徙运动的民族节日,这一节日是为追随德昂族人的迁徙运动,保持德昂族人祭祀圣父圣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歌颂着德昂人那遥远的圣父太阳和圣母龙女的美丽传说而举行的。无论何处只要见到龙阳标志和水鼓德昂族人就会产生共鸣。

浇花节

年4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古达楞格莱标》传承活动——德昂族浇花节在芒市三台山举办。浇花节是德昂族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德昂山民族文化的浓缩,各族人民大团结、大联欢的一个盛会。

德昂族浇花节(又称泼水节),德昂语称为“库户波桑建”,库户波,德昂语意为“浇花”;桑建,源于印度梵语,指“浴佛节”。德昂族浇花节传承人王腊生居住在三台山乡勐丹村委会广纳村民小组。

于每年清明节后七天举行,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盘三个日期合并在一起举行的纪念活动,为期三天。

浇花节是德昂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能集中体现德昂族传统文化的一项活动。

4月15日,就在瑞丽市年泼水狂欢节渐入尾声时,在勐秀乡南桑村举办的浇花节又掀起了高潮。以歌舞表演、泼水狂欢为主的德昂族浇花节正在这里举行。

傣历新年节

傣历是傣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形成的傣族纪年法,承载着傣族人民对天文地理的认知理解和富于创新的智慧结晶。傣历新年傣语称“毕迈傣”,意思为傣历的元旦,创于公元前96年,至今已有2年的历史。傣历一年共有天6小时12分36秒。傣历新年是傣族人民比较隆重、盛大的传统节庆活动日,举办傣历新年节庆是梁河县傣族人民多年的心愿。

瑞丽市

时间:年11月23日—26日地点:瑞丽江边广场活动亮点:老佛爷念经傣族民间传统文艺表演迎“比迈傣”演唱会(内容包括燃放礼花、人大合唱和傣族歌星演唱)傣族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大型傣缅音乐会。

梁河县

时间:年11月18日—19日地点:梁河县民族文化广场活动亮点:非遗展演根源墨宝展嘎伴光祈福仪式千人合唱傣历新年歌点灯。

盈江县

时间:年11月17日—18日地点:盈江县傣族文化园活动亮点:嘎秧狂欢祈福仪式迎新年放礼花、焰火大型傣戏艺演山歌赛乐队演出武术表演歌剧表演。

陇川县

时间:年11月25日—26日地点:陇川县民族文化广场活动亮点:举行傣历新年节庆典活动祭祀仪式举行傣历新年节大合唱《团结之歌》人合唱傣历新年歌放礼花、孔明灯。

龙舟邀请赛

年“七彩云南·美丽德宏”龙舟邀请赛,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于11月26日落下帷幕。最终,芒杏队获得米直道竞速第一名,芒市金砖队获得米直道竞速第一名,芒晃队获得米直道竞速第一名。

特产和美食

世界最大的傣族铓锣

此铓锣是我州建州50周年庆典时由瑞丽市特制献礼、用铜锻造、直径2.96米、厚0.米、重1吨,凝聚着我州千年传统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和智慧结晶,上面刻有傣族传统纹饰,极富民族工艺特色。

世界最大的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孔雀》长20米、宽14.9米、面积平方米,由州傣族剪纸传承人樊涌设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邵梅罕和樊涌带领20多位徒弟,花费2个多小时共同制作完成。

世界最大的象脚鼓

象脚鼓是盈江向德宏建州50周年进献的贺礼。由盈江县梁本明、莽洪刚、李双林、吴墩、江正成、咩喊亮等人于3年12月10日制作完成,大鼓全长9米,鼓头直径2米,鼓面直径1.5米,重公斤。

世界最大的钢制长刀

钢制长刀是陇川向德宏建州50周年进献的贺礼。由陇川县张建华设计,户撒乡阿昌族民间制铁艺人李德永、李成强等16人于3年9至12月采用纯钢和不锈钢锻制而成,通长6.06米,刀身长4.06米,刀头宽0.8米,刀背厚0.米,刀刃厚0.01米,重公斤。

德宏州美食风味独特,既有少数民族的风味,又有来自缅甸的特色美食。

傣家菜的特点是酸、甜、苦、辣、生。酸为菜味之冠,菜肴有酸扒菜、酸腌菜、酸腌鱼、酸笋煮鸡、酸木鬼煮牛肉等。水果有西瓜、木瓜、西番莲、芒果、菠萝蜜等;辣的食品有红小米辣、灯笼辣、象鼻辣等。甜品有泡鲁达、泼水粑粑、果脯、缅甸奶茶、缅甸飞饼等。

牛撒苤

牛撒苤更堪称一绝,它适合大众口味,是傣家风味小吃的一个缩影。牛撒苤在制作上较为讲究,有苦撒和柠檬撒之分。当地人在吃法上也有区别,一般是冬季喜欢食用苦撒,夏季喜欢食用柠檬撒。这道风味小吃的主料为牛肚(千层肚最好)、牛肝、牛脾、牛脊肉,采用的配料较多,有撒苤叶、香柳叶、韭菜、小茴香、小米辣、山胡椒根、野芫荽、花椒叶等十余种。随客之便,要吃柠檬撒,外加柠檬汁,要吃苦撒,外加牛苦肠汁(经加工制成)。另外,根据个人爱好,食用时也可加入适量的米线粉丝,吃起来味道比较鲜美。

牛撒苤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辛辣适中,味美可口,清凉消暑,具有一定养颜保健之功效。它不仅是傣家人最喜好的传统小吃,也是到傣乡观光、旅游的人们所青睐的一道民族风味菜。因撒苤汁是一种调料,需要烤熟的牛肚丝、牛肉片和凉米线沾着吃,因此,有人又称撒苤为“德宏的过桥米线”。

景颇族菜的主旋律是“清淡、辣、酸、苦、香”,菜肴中,以“舂菜”最富特色。德宏有菠萝脯、随川姐乌茶、王子树清茶、土堆鸡枞、竹笋、蕨菜等土特产品。

过手米线

户撒是过手米线的发源地,家家户户都做得一手好米线,过手米线是阿昌族最难以忘记的味道,烧肉、剁肉、切皮、拌馅,调制作料,腌制酸水;每一步精心制作,才成就今日丰富多层次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正如阿昌山歌里唱的:“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

绿叶宴

绿叶宴是景颇山寨中既古朴又带点野性的名宴。绿叶宴以当地极为丰富的山菜和野味为主,采用传统的烤、煮、炸、腌等手法烹制,用肥大的树叶或芭蕉叶包盛饭菜,用树叶叠成勺和盆来盛汤,因满席翠绿、全不用碗筷而得名。

绿叶宴是从景颇族古老传统的饮食习惯中诞生的,桌上除了绿色还是绿色,就连餐桌,也全为绿叶铺就,一张张宽大的绿叶就是一个个特别的“菜盘”。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德宏州入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

陇川县章凤镇芒弄村委会广山村

陇川县户撒乡芒炳村委会芒旦村

陇川县户撒乡户早村委会芒海自然村

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委会帮弄村

芒市遮放镇弄坎村委会贺焕村

芒市芒市镇芒核村委会广母村

芒市三台山允欠村委会允欠三组

瑞丽市畹町镇芒棒村委会回环村

瑞丽市弄岛镇等嘎村委会等噶二组

瑞丽市勐卯镇姐东村委会喊沙村

盈江县苏典乡下勐劈村

盈江县铜壁关乡三合村松克村民小组

中国传统村落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5个)

瑞丽市勐卯镇姐东村委会喊沙村

梁河县九保乡九保村

梁河县河西乡邦读村

芒市勐戛镇勐戛村委会勐戛村

芒市风平镇风平村委会弄么村

芒市遮放镇芒丙村

芒市遮放镇遮冒村

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

芒市轩岗乡芒项村

盈江县铜壁关乡松克村

盈江县盏西镇扒欠村

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委会硝塘村

盈江县旧城镇大寨自然村

盈江县太平镇芒允街子

盈江县新城乡芒别寨子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特色村寨

在瑞丽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陪同下,调研组足迹遍布畹町回环、芒棒,以及芒海村、班岭、雷广、广哈、雷宋、南桑、雷门共9个德昂族村寨,掌握了德昂族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民族节日、传统文化、习俗、文字的第一手资料,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传承与保护,建立完整数据库打下坚实基础。

出冬瓜村······德昂族特色村寨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地处三台山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民居仍保留着德昂族传统的四檐出水建筑风格,为正方形干栏式竹木建筑,与傣族和景颇族的竹楼不同,顶头很高,形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头上所戴的儒巾,也被称为“诸葛亮的帽子”。

出冬瓜村历史悠久,民族淳朴,生态良好,传统文化底蕴浓厚,是德昂族较为集中、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村寨之一,也是德昂族“酸茶”、“水鼓舞”、“达古达楞格莱标”、“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习基地。6年被评为传统文化自然生态保护区,年10月被列为“中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保护及发展名录”。

银井(一寨两国)

银井村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勐卯镇至弄岛镇公路12公里处,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户人,是典型的傣族村寨。

银井村与缅甸芒秀村原为一个傣族村寨,中缅勘界后,71号界碑从村中穿过,村寨也就分属两国——界碑西北侧属于中国瑞丽,寨名“银井”;界碑东南侧的村寨属于缅甸,叫“芒秀”。

两个村寨之间直线相隔不到百米,无天然屏障,沟渠相连,村寨相依,两个寨子的村民同耕一片地,田畴犬牙交错,鸡犬之声相闻,边民通婚互市,两国人民和睦共处。每当传统节日来临,银井寨和芒秀寨的村民们不分彼此、互相往来同庆共欢。

银井村有一寨两国水井、一寨两国秋千等景点。“一荡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

每当上学放学的时间,就能看到来自缅方芒秀村的小留学生们,成群结队邀约着,身背小书包,骑着小自行车,每天愉快往来于71号界碑两边。

这所创建于8年的银井边防小学,是银井边检站与驻地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按照“边防部队、地方党委、政府、教育部门”三方联创的模式,打造的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

边寨喊沙

喊沙边寨内有孔雀舞传承馆、寨心广场、私房菜美食街、民族旅游商品集市、家访示范户等边境特色风景,主要建设孔雀恋歌、商贸街、滨水步行街、民族工艺品街等内容。

坪山村

坪山村隶属于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西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是一个汉族、傈僳族、景颇族、阿昌族混居的村落。坪山村西连缅甸克钦邦,村西部山区设有腊撒边境站。据当地村民讲,由于该地山区只有这唯一的村落,缅甸边境站的边防人员不得不凭借边民证来中国集市购买生活用品,双方来往密切。

高埂田

江东乡高埂田位于芒市西北部的龙江河畔,距乡政府28公里,距芒市67公里,是芒市唯一的阿昌族聚居地,平均气温21°C,海拔米,乘车可直达,通达条件为6米宽乡村公路。在这里有碧波荡漾的龙江,有美味可口的阿昌美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展示阿昌人民的传统文化。游客可以飘江游,体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妙,可到龙江垂钓,可或到阿昌食馆品尝阿昌美食,体验阿昌族的风土人情。

帮歪村

每年的正月十五,梁河县一年一度的目瑙纵歌盛会总在景颇山寨帮歪村如约举行,绚丽的景颇筒帕、饰有银泡的景颇服装、五彩的帕子和扇子,是爱美的景颇女儿目瑙场上的“必备品”,而这些服饰多是巧手的景颇妇女一针一线织出来的。

德宏州第二届“德宏手艺大师”获得者金孔弄就住在帮歪村,她一直致力于景颇传统织锦的传承,受聘担任景颇族织锦老师,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和培训,获得无数荣誉。年,金孔弄在首届景颇族织锦大赛中获得老年组一等奖,年被命名为“德宏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在巧手景颇女——景颇族织锦大赛上荣获最佳图案奖等。

那目村

那目村是芒市最大的傣族聚居村落,全村有近人,傣族人口占据全村的94%。奘房的底层是用来办红白喜事的,堆满了桌椅,用来开宴席。来到奘房的二层,按照当地习俗,要先脱鞋,再进入大厅。

赤脚踩在地毯上,看着厅内颜色各异的装饰物,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大堂的横梁上挂着祈福用的钱串子,金黄的柱子下整齐地摆放着一圈包袱,里面装了毛毯,询问之下得知,关门节期间,村里的老人会在周六周日来奘房念经,这正是他们留下的。

大佛端坐在大厅正中,左侧的雕像是一个长发的少女,身着傣族服装,长长的头发被撩到身前,做出从自己的头发上拧水的动作。这是当地的一个传说,神女为了保护佛祖,当坏人来时,就从自己头发上挤出水淹死坏人。

大等喊傣家村寨

“等喊”傣语意为堆金子的地方。村内种满了柚子树、凤尾竹、董棕等,在万绿丛中,是一座座干栏式的傣家竹楼,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天然画卷,被誉为“农村天然公园”,是瑞丽农村最大、最美的寨子之一。在大等喊村的密林深处有一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奘寺,传说系佛祖传经布道路过此地住了一夜,信徒为纪念他而建的。奘寺是典型的傣式建筑,俨然一座傣族古代宫殿。《孔雀公主》、《西游记》等影视作品都到此取过景,人们把这里戏称为“孔雀王宫”。

位置:云南边城瑞丽市西南十九公里处。

傣王宫

傣王宫位于风平镇芒掌村,以德宏民族建筑风格为主体,以展现德宏多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对德宏传统民俗(饮食、特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全面整合项目所在地文化及资源,打造集旅游、文创、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德宏州“新农村”就业、发展、示范型“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主题园区”。

“多彩德宏傣王宫”,不但可突出体现德宏州的地域美、人文美;更进行系列旅游文化产品、商品,旅游线路包装、开发,将德宏精彩的多民族文化对中外游客不断的进行展示。是推动周边村寨永续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旅游综合园区。

回环村

位于德宏州畹町西北,是一个德昂族、傣族杂居的村寨。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有万亩竹海之壮观景色;民风纯朴,环境优美。定期举办泼水节、“进洼”、“出洼”、“干朵”等传统节日,村内大青树、菠萝蜜、竹林随处可见。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寨至今仍然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纯朴民风,家家户户都把农具、化肥、粮食、摩托车放在院子里或敞开的简易房里。

回环村有90余户村民,以德昂族、傣族为主,各民族群众多年来在一个寨子里共同生产生活,和睦相处,不分彼此。回环最美之处是全村有万亩竹林,被称为竹海,这些长在村寨周围的野生竹林,有大龙竹、凤尾竹、梅散竹、刺竹、地竹和野龙竹等30余种竹类。如果你是位狩猎行家,你会寻觅到野兽的踪迹,你若是位酷爱踏青的远足者,你会听到这里百鸟争鸣。你若能耐心等待,在晨曦或傍晚的时刻,你会看见孔雀走出丛林觅食嬉戏的场景。

弄么村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风平镇一个傣族村寨因拥有数十个荷花塘而被人称为弄么(傣语意为“荷花塘”),在这里连片或不连片的荷塘,在微风的轻抚和月光的亲吻下呈现出《荷塘月色》当中所描述的美景,在弄么荷花的幽香与傣族传统文化气息融合,于是人才辈出,代代相传。年,弄么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弄么村是芒市最具特色的傣族村寨,有傣族剪纸、孔雀舞、老傣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傣族小锅酒、傣族织锦、傣族竹编等民族文化展示。该村位于芒市市郊,毗邻国道、芒市机场,交通便利。

弄么共有农户户,总人口1人,处在芒市坝子的弄么,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一条河流从村子边上流过。与其他傣族村寨一样,弄么村也掩映在竹林深处,小桥流水加上竹林深深、片片荷花,让人置身于天上人间。

在弄么竹器制作非常有代表性,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扁帕(系于后腰上的小篾箩),鱼尾型的、三角型的、正三角的、反三角的等扁帕在傣家人腰中摇荡,里面盛满金黄而饱满的谷子和傣家人的希望与幸福。“咯吱、咯吱”从小朴少房中传出的织锦声回荡在宁静的寨子,帕筒、筒裙、围巾、腰带等都在最古老的机器中编制,每一个花纹记载着一段段历史,每一匹织锦承载了傣家人的梦想。

茶叶箐

茶叶箐是勐戛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有三个村民小组,户一千多人口,村里大部分都是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德昂村寨。

龙海子位于芒市勐戛镇勐戛村五组,距勐戛镇政府所在地仅3公里,距全国最大的德昂族自然村茶叶箐1公里,四周青山环绕,中间为小平坝。“海子”一词,古语译为大海的儿子。它表达了边远山区人民对大海的向往和崇拜。

龙海子分上海和下海两个部分,上海与勐戛小白龙水库相连,上下海全长1.2公里,有近50个大小不一的落洞(中国民间俗称天坑)分布在其中。春天,整个海子绿草如茵,奇石成林,大海中还有小海,再加上偶有的一汪清泉,星星点点的野花把龙海子真的变成了花的海洋;“农历5月13日涨大水”,夏天,水从地下河中汩汩上涌,灌木丛和怪石穿插其间,大大小小的鱼儿也从地下顺着落洞喷涌而出。

其中以出鱼洞最为出名,喷涌出来的鱼儿主要以鲫鱼和鲤鱼为主(最大的可达6、7斤重)其味鲜嫩无比,最多时出鱼量一年可达3吨多,如果荡上小舟去探险,既惊险又刺激,这时的龙海子真的变成了海洋,海子历年来的涨水量以年和2年为最,均达万立方米以上;“农历9月斗水流走”,秋天,在一个名为响洞的落洞的召引呼唤下,几百万立方米的海水在3—5天的时间内迅速流入地下海底,瞬间无影无踪,海子也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在满山遍野的野向阳花映衬下,龙海子又成了花海;冬天,满山满海的狗尾草争相开花,整个龙海子变成了云海。

广母村

德宏州芒市芒核村委会广母村民小组,这个千年村寨里,妇女们用手中的线编织着物品,成就了人生,讲述着千年广母的彩色岁月。

广母是个远近闻名的织锦村寨,在这每家每户都有一台手工的织锦机,从纺线、配线、纺织、成形、成品,每一步都凝聚着织锦人的心血!每一条线都寄托着织锦人的希望!就这样,梭子在线间飞驰,织锦人就这样在织锦机前一坐就是千年!哐哐哐……时间在织锦机中流逝,而人生在线中延续,广母寨子的美如五彩线一般光彩夺目。

广母村属于坝区傣族聚居村民小组,悠悠的三季水稻在水田里享受着暖风的呵护,一大片大片的蔬菜在田里招摇,告诉人们它们茁壮成长的消息,西瓜遍地、香蕉树在每家摇曳,织锦机的声音响彻广母,筒帕、桌布、披肩等织锦物品从这里产出,销往世界。年,广母村入选云南省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省民宗委拨款万元,改造民居,修建旅游配套设施,并设立了产业互助资金,扶持民族特色产业。

邦读自然村

邦读傣语音为“棒督”,亦叫棒毒,意思为有毒气、瘴气的坪子,后经清代举人尹艺更名为“邦读”,并作对联“邦泰邦興邦大有,讀诗讀禮讀春秋”,于清乾隆庚戍岁仲春月置于邦读尹家巷花大门柱。邦读自然村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年),杨姓首居,尔后相继数姓迁入。

邦读自然村是傣汉杂居的一个村寨,尹、杨、张三姓最多,迄今已有六百余载。是梁河县河西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河西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村寨,是河西乡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邦读现保存的文物有:举人故居、贡生故居、尹家巷花大门、古匾、古联、邱氏古壁画、古碑、古井、古墓群、古榕树,文化遗产有手抄傣戏本、戏服、道具、古书、名人诗词。清举人尹艺一名诗《劝学》:“学堂里面桂花香,花香引动读书郎。书郎读的苦中苦,苦中读得状元郎。”

邦读村民间传统文化起源较早,有公元年兴起的傣戏,当时演出的剧目《秦王》﹙李世明封王名称﹚演出人员、打击乐人员和其它人员20多人,逢年过节在本村及周边傣族寨子演出。年,又演出《陈先书》。年,傣戏团开始“接财神”,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通过“接财神”祈求家家清洁、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村村寨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源于年汉族的花灯和舞狮,盛极一时。

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的第一个属马日是邦读自然村的祭寨日,到塞蛮灵殿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历六月六日邦读自然村妇女到土主庙过娘娘会,为求子求女,祈求人丁兴旺、家庭幸福、家人平安。

龙安村

龙安村是一个集边境、少数民族、山区、直过区于一体的贫困村,村内辖8个村民小组,以汉族、景颇族为主。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龙安的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有0亩甘蔗,1亩水稻,亩砂糖桔,亩蚕桑,亩稻田荷花养鱼,20亩黑木耳,其他还有大棚蔬菜、桃子、葡萄、鸡牛等种养殖业。

龙门古寨

盈江县勐弄乡龙门寨与古战场万仞关相邻,从明朝起便是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全村57户农户中有傈僳族48户,景颇族9户。

龙门古寨中的公共设施也融入了民族元素,道路两旁竖立的路灯皆以犀鸟和弩弓为造型,犀鸟象征景颇族,弩弓象征傈僳族。

盈江县将龙门古寨打造成集历史文化遗迹旅游名片村、脱贫致富样板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共建村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标兵村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寨。

荒田村

梁河县九保乡勐科村委会荒田村打造阿昌族特色的山区示范村,把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化作为创建重点,实施产业绘画工程,美化农户庭院,村内道路亮化硬化,安放本地高山生态特色花卉植物花盆。实现了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人文化,人居环境大大改观,荒田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荒田村是德宏州上千个山区村寨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抓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遮帕麻和遮咪麻》这个魁宝,打造阿昌族历史传统文化品牌。

关璋新村

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新村是烟草帮扶项目的示范村之一,作为梁河县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攻坚战中打造的“阿昌美丽宜居休闲旅游第一村”之一,走上了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的道路。

一条条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一幢幢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扮靓山野。在德宏州梁河县曩宋乡,一座总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的阿昌新村,被茶园、烤烟地、森林等青山绿水环绕,勾勒出一幅秀美的水墨画卷。雪白的墙上绘着阿昌族元素的“青龙白象”以及“葫芦”图案,路灯的设计也充满了阿昌族创世史诗的影子。

为了更好地传承阿昌族文化,在新村里建成了一座阿昌族博物馆、遮帕麻遮米麻展馆和织锦传承馆。这个场馆同时集纳了文化展示中心、生产生活中心、文化景观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该场馆既是系统展示阿昌族同胞的生产生活用具、阿昌族历史、民族风俗和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平台,又是传承、发扬阿昌文化的基地。

芒市七星傣寨

芒市镇芒满、芒晃、芒杏、偏窝、勐目、芒国、田头7个寨子的特征和文化特点,结合芒市东部片区勐焕大金塔、孔雀湖等景区景点,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农业生态观光、文化创意创作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目的地。

“一村一特色,一寨一主题是我们的定位,‘七星傣寨’建成后不仅会成为全州的旅游集散地、芒市精品文化体验旅游区,更将成为全国首个连片打造的傣族特色美丽乡村。”

芒满村,以“美食大观园”为主题,一村皆美食,日间特色餐饮,晚上就成夜市村,满足游客舌尖需求;芒晃村,以“东南亚风情度假村”为主题,重点构建德宏州集散中心,突出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勐目村,以“石斛休闲养生村”为主题,游客到此可参观原生态石斛种植,并亲身参与石斛采摘、加工、品鉴;芒国村,以“傣族风情村”为主题,建设全州最大的泼水广场,让泼水节天天过,使之成为七星特色文化旅游村的旅游高潮和核心亮点。

盈江十个特色村寨

勐弄地方河

勐弄地方河是纯傈僳族聚集的村寨,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极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火山石堆砌而成的院落围栏上栽满了兰花,还有用树桩做成的花盆,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勐弄龙门古寨

古有邓子龙将军、今有龙门客栈。龙门古寨与古战场万仞关相邻。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从明朝起便是西南边陲要地。龙门寨人随明朝军队世代驻守在万仞关脚下,是从古到今的守关人,历经余载历史风云,多少披肝沥胆的将士,为戍守边关慷慨捐躯,奋勇御敌。

铜壁关松克

松克,一个纯景颇族的边境山区村寨,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坐落在林间的每一间篱笆小院都有自己的名字,松克酒家、耕牛小院、稻香人家、芭蕉小院...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新城黑山

黑山一个景颇村落,位于新城乡邦瓦村,这里被围绕在青山绿水间,一栋栋景颇农家院落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还有淳朴的村民,昔日旧貌已焕然一新。

太平石梯

太平镇雪梨村石梯,一个隐匿在山里景颇特色小村寨,紧邻洪崩河口岸通道,与缅甸隔河相望,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热情奔放的民族风情,有民房客栈和家常饭馆,是中缅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下帮瓦

太平镇下帮瓦,蓝蓝的天、绿绿的树把寨子与大自然融合了起来,美得让人如痴如醉,这么好的风景总是藏在深山里,等待着你探寻的脚步。寨子里的一幅幅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墙把景颇人民的生活、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平原拉勐

拉勐----位于盈江县城东北部城郊,距离县城2.5公里,沿大盈江畔,是一座竹林环绕,山水相连,榕树成群,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勤劳质朴的纯傣族村寨。这里有浓郁的傣家风情,优质的自然生态,还有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拉勐---屹立于边陲西南角的璀璨明珠!灾后重建使得这座村寨重生,傣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弄璋贺介

贺介新村位于弄璋镇,是新府村公所管辖的一个小村寨。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画上了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民族风情的图画,而且是贺介村村民自己绘制的,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画,成为了贺介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象脚鼓敲起来、嘎秧舞嘎起来盈江县弄璋镇允帽贺哈新村,一条条村内道路宽敞而整洁,一幢幢具有傣族风格的漂亮民居掩映在山脚和田野边。

苏典下勐劈

盈江苏典傈僳族乡的群山环抱之中,隐藏着一个神秘的部落,当地村民称之为“下勐劈”。下勐劈村民小组隶属苏典乡苏典村委会,下勐劈是一个纯傈僳族村寨,民风古朴、环境优美。

进入下勐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一根根神柱立着的寨门、宽阔整洁的水泥石板路,一排排伸向路尽头的竹编栅栏,空旷的“阔时”广场,农耕展示区,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傈僳民居,家家户户干净的庭院。

傈僳族人民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远古时期的傈僳族祖先就在石头上刻字祈求石神保佑,被刻字钉针的石头是神石,不可亵渎的。水田旁、村道边、家院中到处可见雕刻着文字、图案的石头,它们在默默祝福着这里的人们。

“木楞房”,傈僳族的传统民居,木架结构,火山石支砌成围护墙,小瓦盖顶,古朴优美,冬暖夏凉,一栋栋民居自然地融入在山林里,每天人们在鸡鸣声中醒来,这样的清晨自然得奢侈。

下勐劈,这个美丽的寨子,曾经历了地震的苦难,如今在这个重建起的寨子里,人们看到的是对生活满满的希望。

“诗蜜瓦底”是傈僳语,意为美丽的草坝,素有“滇西香格里拉”美称。苏典乡依托“诗蜜瓦底”这张名片,助力下勐劈乡村旅游。

花果之乡、黎明之城——芒市

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单字市,傣语为"黎明之城",德宏州府所在地,是一个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僳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市,民族风情浓厚,各种民族美食也应有尽有,被称之为“美食天堂”,芒市整个城市像一个大的植物园,街道以芒果、菠萝蜜、桂圆、坚果等等果木为主,因此也有花果之乡的美誉。

每年4月9日到13日左右都会在芒市举行盛大的傣族传统节日泼水狂欢节,是一年当中最值得期待的节日。芒市城东有勐巴娜西珍奇园、大金塔、孔雀湖、“七星傣寨”;城西有芒别水库、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文化园;城南有法帕温泉小镇、勐戛古镇;城北有勐垅沙水上公园、菩提寺、树包塔。

东方珠宝城、国家试验区——瑞丽

瑞丽,这个以风靡全国的杂志《瑞丽》同名的城市,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

中缅贸易60%进出口业务是从瑞丽口岸进入的。在瑞丽,你可以随处见到做珠宝生意的商人,这里是中国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也被称为“东方珠宝城”,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缅油气管道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中缅边境名镇——畹町

畹町"系傣语,意为"太阳当顶",所以人们喜欢把畹町叫做"太阳当顶的地方"。畹町人口二万多,市区仅五千多人,是全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是云南的三个边境开放城市之一。最为出名的应该是畹町桥,这是中国西南之门户,国道之终点,滇缅公路之锁钥,从这里前往缅甸边城南坎、九谷、木姐和腊戍。

畹町亦有边境"袖珍城市"之称,但他却是西南陆路通往缅甸和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通道,曾经被称之小香港,是中国率先进入小康的城市在畹町出去的瑞丽江上泛舟漂江,是非常让人神往的一件事。

目瑙纵歌之乡——陇川

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也被称之为目瑙纵歌之乡。

目瑙纵歌是德宏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上万人齐聚,穿上盛装,挥舞长刀,摇起花扇,跟着瑙双跳起来,虽有上万人,但节奏一点都不会乱,因此也称之为“万人之舞”,申请过世界吉尼斯纪录。

陇川户撒坝子是最为知名的旅游地,不仅有成片的油菜花,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刀的户撒刀,可以削铁如泥。

中国鸟类第一县、中国翡翠毛料之乡——盈江

盈江县属喜马拉雅山延伸横断山脉的西南端,境内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相间,最高点支那大娘山海拔.6米,最低点那邦拉沙河口海拔米,巨大的海拔差异,造就了盈江县典型的“立体气候”,加之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3.9%,因此森林的各个角落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鸟类。

目前盈江已发现和记录的鸟类已达余种,占全国鸟类的1/3以上。除此之外,盈江因靠近缅甸翡翠毛料产地,也成为翡翠毛料集散地,成为中国翡翠毛料之乡。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是一个山川秀美、资源丰富,区位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后发优势突出的边疆少数民族口岸县。这里有国家级风景游名胜区大盈江风光,有独树成林的奇观“亚洲榕树王”,有“小千岛湖”之称的人工高山湖凯邦亚湖等著名景区景点。

盈江是少数民族特有剧种“傣剧”的发源地,有独一无二的支那傣族“光邦”舞,有展现傣族文化独特风韵的允燕佛塔,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风土人情、饮食文化,风光同民俗相互凝合,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成为了盈江旅游资源的重要看点。

德宏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拥有2个国家级口岸——畹町口岸和瑞丽口岸,2个省级口岸——陇川章凤口岸和盈江小平原口岸,隔着铁栅栏就能看到对面缅甸的异域风情,一不小心就出国了。

瑞丽姐告口岸

姐告口岸与缅甸木姐镇紧紧相连,是瑞丽市跨江唯一的村镇,陆路直接与缅甸相连,历史上称为“飞地”。姐告系傣语,意为旧城,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的边贸口岸,为国家级的边贸口岸,是中国对缅贸易陆路通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国门对面是缅甸木姐镇。在主国门旁边有免税店,旅客可按规定购买进口商品。

瑞丽边贸街

这条边贸街长达1公里,也叫兴市街,共拥有多个铺面,出售各种小商品、小食品、五金、土特产、海产品、珠宝玉石。中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都在此做生意。在街上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装束,听到许多不同的语言,俨然是一个五彩纷呈的国际交易市场,昼夜皆热闹非凡。

那邦口岸

那邦镇地处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西部,东与铜壁关乡相连,北与昔马镇毗邻,西南与缅甸联邦接壤。那邦镇镇政府所在地互市街与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仅一河之隔。

年8月1日,盈江县被列为国家二级口岸,口岸地为县城平原,国门设在那邦镇。那邦镇内有29~31号界桩,区位优势突出,与缅甸第三大城市密支那和缅北贸易城市八莫距离均为90余千米,出境9千米接通横跨缅甸全境的史迪威公路。自年,经人民政府批准设镇后,那邦镇在盈江县边贸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

年6月9日,缅政府以保护中国在克钦邦的水电工程为由在此撕毁停战协议,悍然发动战争。战火从此再没有熄灭,枪炮声一直在边境的小镇上回响。我在跟当地人进行交流时,可以感受到他们饱受战争之苦,生活动荡,生意萧条。现如今,往日万人空巷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屋顶上飘荡的五星红旗或许是这个边境小镇最后的安慰和希望。

那邦国境线全长20.5公里,境内有29、30、31号界碑,可沿界河驱车或漫步徜徉在国防路上,一河相隔的缅甸风光一览无余,或眺望缅式风格建筑,或聆听清风拂过的悠悠呓语,或欣赏边境线上的“红旗飘飘”,让您足不出国就能体验异国风情,让您在红旗下感受身为国人的热血激昂!

那邦是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观鸟胜地之一,境内有记录的鸟种中,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好,鹳嘴翡翠、红嘴椋鸟,斑椋鸟,绿喉蜂虎、白胸翡翠、冠鱼狗等国内罕见的鸟种不断在那邦各个观鸟点被发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观鸟爱好者,是游客体验观鸟、感受观鸟文化的理想去处。

莫里瀑布

莫里瀑布为德宏乃至滇西南落差最大瀑布,清澈的泉水从60米高的悬崖陡壁倾泻而下,形成了“叠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的景象。位置:芒市、陇川、瑞丽三县市结合部的莫里峡谷

独树成林

树高约40米,由下垂的气生根长成的新树干已达多根,每年仍有10多条气生根在增加,树冠覆面积达5.5亩,远远看去,犹如一片小树林,故叫“独树成林”。据专家考证,此树约有年的树龄,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气生根最多的榕树。位置:德宏瑞丽芒令村

华夏榕树王

中国最大榕树,亚洲最大榕树,位于云南省盈江县境内。

香额湖生态游览区

香额湖,傣语谓之“弄姐告”,湖泊坐落在旧城镇西南面。它经历了几千处历史长河的风风雨雨,始终不衰,生气勃勃,源头来自姐告村边的“喃幕西双”(十二眼井),因而汇聚成这汪汪一碧。位置:盈江县旧城镇,距县城19公里。

虎跳石

举目望去,两山相距不到20米,矗立在江中的两座巨石,几乎要把大盈江截断,巨石宛如两扇大门,石门半掩,中间留着一条缝隙,宽仅7.3米。这江中的三座巨石正像一个“品”字,把人们带入神话般的世界。仰望着两岸的悬崖峭壁,谁也不会再怀疑,老虎是真的可一跃而过江。位置:盈江县城西南17千米的坝尾山边。

瑞丽江—大盈江

大盈江傣语古称南卯江,即雾水河,元明时期称麓川江,清代既称龙川江,也称瑞丽江。瑞丽江上游叫龙江,发源于高黎贡山西侧,流经腾冲陇川、梁河等县,经畹町、瑞丽流入缅甸,在缅伊尼瓦附近江入伊洛瓦底江,瑞丽江其中20余公里属中缅两国界河,是云南省西部的重要河流之一,属亚热带长流河。

黑河老坡

黑河老坡自然生态景区面积2.46万亩,海拔米,不仅有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自然景观,也有晴雨不定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丛林之中时时弥漫着雾气,仿似梦中仙境一般。位置:芒市东南部,距芒市城区约50公里,隶属中山乡。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城东南,是国家AAAA级景区,现已建成具有古朴、自然、珍奇特色的高品位景点,是全国罕见的生态园林。位置:芒市仙池路

佛寺和佛塔

德宏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塞,也是我国西南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前沿,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南亚次大陆及中南半岛重要的战略桥头堡,是大西南通向东南亚、南亚的的重要陆路通道。

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源于印度原始佛教,经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的传播和发展,来到云南傣族地区。佛寺和佛塔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直接产物,宗教色彩浓郁的佛寺和佛塔成为傣族村寨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傣族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和佛塔,德宏地区的傣族村寨的佛塔除了少数独立建塔,与佛寺分开的情况外,大多都是寺内建塔,塔随寺建,佛塔和佛寺一同出现。

佛塔是佛教的重要标志,是佛教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傣族村寨中最重要的景观标志。德宏地区傣族村寨中佛塔大多数都是实心的,以单塔居多,以白色或金色为主色调,形式较为简单,一般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造型独特。

佛寺不仅是进行各种赕佛活动和学习佛文化的地方,还是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每逢佛节,全寨人在此欢聚一堂。佛寺是傣族村寨的精神中心、文化中心、景观视觉中心。

勐焕大金塔

青山绿水间的“勐焕大金塔”光彩夺目,雄伟壮观,是芒市标志性的建筑,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的圣地。勐焕大金塔是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

姐勒金塔

姐勒金塔始建于17世纪,由17座塔组成的群塔,塔身贴满金色磁砖,除主塔外,四周环绕着16座小塔,塔身均涂金粉,金碧辉煌。此塔是东南亚的著名佛塔之一,旁有佛寺供奉。每年的泼水节,都要举行3天隆重的佛会,非常热闹。位置:瑞丽市东北5公里

五云寺

五云寺傣语称“奘罕”,因大门前有五棵大青树,树上长年栖息许多白鹭,远看宛若五朵白云,故称五云寺,傣族称“奘罕”,即金子寺。是德宏州耿润教派历史最长,规模较大,保存文物最多的佛寺,也是芒市坝上座部佛寺建寺最早,至今乃保存完好的佛寺之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ouzishua.com/yzsfzi/833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柚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